首期“巴蜀裝潢文藝講堂”
  □系統家具本報記者 李思憶 餘如波
  十一月九日,由省文化館與本報聯合主辦的“巴蜀文藝講堂”系列活動正式啟動。中國辦公室出租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省書法家協會主席何應輝成為首位主講嘉賓,為群眾講解了中國文字與書法的發展歷程。
  【實錄】
  1
  書法藝術何以產生?漢字當鋪與毛筆是物質的兩個基礎
  “中國文字和書法發展概說”,這是很大的題目。咖啡弄但是它又是我們瞭解文字和書法所必須的。根據我們今天大多數聽眾的情況,我只能把它來一個“概說”。
  中國漢字,已經有三四千年曆史。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自產生以來,漢字經歷了很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國漢字,是世界上產生最早的文字之一,但是唯有漢文字,從產生以來一直延續到現在都在使用。
  所有民族中,最早的象形文字,是公元前3000多年產生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但是它最終變成了拼音文字。漢字不是象形文字,但它對物象形式特征及其相互關係的模擬比古埃及那樣的象形文字來得抽象得多、簡化得多。只有漢字是在原來的發展路徑上一直延續到現在,為我們所用,所以這在人類文明史上是非常獨特的現象。
  書法跟漢字的書寫密不可分。所以我們探討書法藝術的產生和發展,必然離不開對文字產生和發展歷史的探討。書法藝術是書法家根據並且發揮漢字的特性,運用毛筆這一特殊的書寫工具,使漢字的形式要素——用筆、結構、章法當中能夠蘊含客觀事物的形式特征和哲理法則,並且同時能夠反映書者主觀的性情、修養、氣質、審美理想。它的產生,是在漢字實用性書寫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發展,逐漸升華而成的。
  書法藝術的產生,離不開它的物質基礎:一個是漢字本身,第二個就是特殊的書寫工具——毛筆,這也是中國人特有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在這樣的物質基礎上,書法藝術才可能產生它的精神內涵。書法的意義,絕對不只在於對文字內容的表達,它的用筆、結構、章法當中,既能夠包含客觀事物的形式特征和哲理法則,與此同時,又是人——書寫者的性情、氣質、修養、審美理想的藝術性表達。
  2
  從甲骨文到楷書,“隸變”是一大“跨越”
  我們首先來說漢字字體的演變。
  漢字的字體,最早就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公元前1600多年到公元前1100年這個時段,就是我們說的殷商時期。
  甲骨文是怎麼來的?漢字的形體構造,主要來源於象形。其它還有一些約定俗成的符號,以及用指事、會意、形聲等方法造就的字形。在原始時期,人們還沒有形成文字的時候,有很多概念需要記錄。開始的時候使用畫畫的辦法,用比較簡略、抽象的一些符號,把客觀事物的形式特征,以及它們相互關係的特征“畫”出來。到了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劃紋,抽象度就已經很高了,有的跟甲骨文已很相似。
  大篆主要是在春秋戰國這個時期。大篆之後是小篆,標準寫法是秦始皇統一的文字。它把大篆加以規範,同時加以簡化,形成小篆,它就是一種標準字體了。
  甲骨文、金文(或大篆)、小篆,在文字學上,把它劃為“古文字”。“古文字”之後,就開始進入“今文字”。“今文字”首先是隸書,它萌芽於戰國中晚期小篆的草寫。在隸書草寫的基礎上又產生了草書,草書稍加規範成了行書,行書再規範成了楷書。從篆書演變到隸書,在文字學上叫做“隸變”。隸變在漢字字體和書法發展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在隸書當中,漢字的構型不再受到象形的制約,開始有了點、橫、撇、捺、鉤、折、挑之類豐富的筆畫形態,就是我們說的“八法”。可見從篆書變成隸書後,筆法、筆勢、筆形都更加多樣化了。從篆到隸的演變,是中國文字史上最大的一次簡化字運動。
  這對於書法來說,十分重要。作為藝術的書法,其形式語彙必須具有豐富而系統的特性,我們才可能通過漢字的書寫,來抽象地反映客觀萬物運動的規律,同時又能夠表達自己的性情。而正是經過隸變,漢字才具備了這樣的形式表現的特性,所以它就給魏晉時期書法藝術的自覺,提供了物質基礎。我們不再去拘泥於象形,而可以單純地用不同形態的筆畫,把一個方塊里的字架構好。所以嚴格意義的方塊字,是從隸書開始的。
  3
  書法藝術在漢末至魏晉時期得以“自覺”,“二王”做出了傑出貢獻
  書法藝術在魏晉時期的自覺,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二王”有三個重要貢獻:
  第一,實現了今草的完全成熟。字體的變化是什麼動力在推動呢?就是草寫和正寫的矛盾在推動字體的演變。草書從狹義來講,就是隸草、今草;從廣義來說,一切字體的書寫都可以有草體。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總想寫得更便捷、快當,草寫就產生了;但在草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為便於識讀或正規書寫,它又需要規範化,所以篆書的草寫萌芽了隸書。在隸書草寫的基礎上,產生了隸草、今草,與此同時,草書給楷書的產生又提供了構件,比如說硬鉤、尖撇等,就是楷書的重要構件。在隸書草寫的長時期演變中,產生了今草,今草以及今草基礎上的行書、楷書,正是在以二王為代表的東晉書家的筆下成熟的。這時的楷書已不同於漢末鐘繇的楷書。
  第二,從“二王”開始,書法大大地雅化了,來得更精粹,更美化、更文氣,同時也更豐富。“二王”是文人行草書傳統的源頭。
  第三,作為寫字主體的人“自覺”了。從“二王”開始,寫出來的書法作品可以完全是人格的自覺表達。而且從欣賞者來說,也這樣來看待一幅作品,而不是純粹把它看成實用的一張便條、一封短信等等。初唐時期孫過庭對於書法這門藝術有非常精辟的概括,“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就是說我有內在的“情”需要表達,要形之於“言”,這個“言”就是書法。他又說:“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這是指書法形式的豐富變化與統一,源於宇宙運動變化的內在規律。孫過庭所講的,就是高度自覺的書法。魏晉時期書法藝術的自覺,以二王書法為代表。從先秦一直到“二王”以前是中國書法的原創時期,那時書法作為藝術來說,還沒有真正的“自覺”。我們今天回過頭去看隸書,看篆書,其實也有很高的藝術性,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審美傾向及所表現的內在性情。但是這個時候的人,對於主觀性情的發抒,處於不完全自覺的狀態。雖然後人研究這個時期的時候,在史料中也提到了一些名家。但是,從這個時期絕大部分作品來看,一律不落款,書法還沒有真正地精英化、文人化,書法家作為獨立的“家”,地位不高。
  4
  關於“帖學”發展的兩條“線索”,清以後“碑帖融合”成主流
  在書法的原創時期基本上是“碑”的發展,就是書法上說的“碑學”。但是中間有很大一個時段的中斷,從北魏一直跳到清代,清代碑學復興,大量的秦、漢、魏刻石陸陸續續出土,對書法藝術的發展造成了革命性的變化。中間這個中斷是怎麼回事呢?因為大量的秦、漢、魏的東西,代表字體就是篆書、隸書、北碑,這些東西因為二王為源頭的文人行草書和楷書越來越普及,再加上秦、漢、魏大量刻石未曾出土,所以“碑學”不顯。一直到清代,大量東西出土後,引起了書法家們的重視,碑學於是開始興旺。
  以二王為源頭的文人行、草、楷即“帖學”的發展的主線索中,史籍上既有記載,同時又看得到作品的,到了隋代就是智永,然後初唐是孫過庭,之後宋代有米芾,元代有趙孟頫,再發展下來則是明代的董其昌,再下來到明清之交的王鐸。
  但是,“帖學”發展到在盛、中唐的時候又有了張旭為開始的支線索,緊接著有了顏真卿和懷素。它繼承了“二王”的傳統,但是加以革命性的變化。這個變化,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引篆入草”,或者說“引篆入行”,乃至於“引篆入楷”。五代時期是楊凝式,到了宋代黃庭堅的草書是直承張旭、懷素,用筆有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篆書的意味。宋代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書家,就是蘇東坡,這說明主線和支線的發展,在同時代當中不能不互相影響,它們不是各個孤立的。這條線索再下來,是董其昌,董其昌主要是主線上的重要人物,但他同時受到支線的影響,“引篆入草”對他有影響。再有,又是王鐸,王鐸也是很大程度上受到支線的影響,王鐸應該是以二王為源頭的文人行草書發展中最後一個劃時代的大家。
  這個線索發展到清代,碑學興起,篆書、隸書、北碑相繼風行一時。文人行草書的發展,進入清代後,越來越靡弱,雖然寫得流暢、文氣,也很雅,但骨氣越來越弱,帖學逐漸走向衰微。這個時候有了碑的影響,在碑學中興的同時又開啟了“碑帖結合”這個路數,就給行草書的發展帶來了新鮮血液,有了新的營養。這條線索一直發展下來,延續到近現代。所以中國書法的發展,在現代、當代,“碑帖兼取”、“碑帖結合”已經成為潮流。其中,產生了很多重要的書家和作品。
  【記者手記】
  臨摹也要有“度”
  11月9日,首期“巴蜀文藝講堂”正式開始前,記者看到了預設的講座主題“中國文字與書法發展”,覺得題目挺大,不知道受眾能有多少;再看主講人,著名書法家——何應輝,在講座開始前1小時,他已被從四面八方趕來的“粉絲”團團圍住,不論是合影留念,還是點評作品,他都和藹地笑著,絲毫沒有“難以接近”的傲氣。
  講座一開始,省文化館能容納80人的主講堂人氣“爆棚”,就連兩個臨時開闢出來的分講堂也“一票難求”。講座中,看上去“話不多”的何應輝竟妙語連珠,原本預計2個小時的講座延長到了2個半小時,觀眾席中也鮮有人提前離去。
  事後,問何應輝最希望聽眾從講座中汲取到什麼營養?他說,“假設你愛好書法,今天之後,你對文字和書法的歷史發展,頭腦里就應該有明晰的線索了。”
  在他看來,學習傳統書法的時候,切入點非常重要,對書法史的發展沒有正確的理解,就很不容易選準這個點。“自古以來名家多得很,各有特色。但是從學習來說,並不見得都堪為楷模,所以他們的作品不一定都能當成字帖來臨摹,對部分名家只要有所瞭解或有所涉獵就可以了。只有真正的‘大家’的精品才可以成為範本。”
  最後,何應輝也不忘叮囑:“越有特點的名家,相對而言就越容易學,因為他的特點太鮮明。但是一旦學進去之後,也容易被他套住,所以不同時期臨摹也要有不同的方法。只有大家的精品,才真正難學,但最值得反覆學。”
  【人物】
  何應輝,1946年生於四川成都,四川省詩書畫院常務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隸書專業委員會主任,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四川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其幼承家學,後師事施孝長、陳子莊先生。學書由王羲之入手,後涉歐陽詢、顏真卿,繼攻漢魏碑刻及米芾行草和孫過庭草書等。書作以行草、隸書見長,書風樸華兼容,俊雅宏達,獨具一格。
  (原標題:何應輝暢談“中國文字與書法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24flmn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